中心动态

在兰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市残联第六届执行理事会理事长 孔令利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18-11-08 11:40:03 | 阅读: 478

各位代表:现在,我受市残联第六届主席团委托,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过去五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五年,是兰州市残疾人事业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五年,是残疾人受益面最大、获得感最强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在省残联的有力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残疾人自强自立、平等参与的社会格局不断深化,残疾人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残联六代会和“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残疾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市残联第六届主席团委托,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兰州市残疾人事业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五年,是残疾人受益面最大、获得感最强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在省残联的有力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残疾人自强自立、平等参与的社会格局不断深化,残疾人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残联六代会和“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残疾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一、科学发展,深度融合,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残疾人事业依法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奋斗目标。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人权行动计划、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专项规划中大幅增加残疾人工作任务,给予残疾人事业前所未有的重视。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明确要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出席残工委会议和各类助残活动,视察指导残疾人工作,慰问残困群众,并就残疾人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兰州市“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兰州市贯彻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支撑性文件由市政府印发实施,残疾人事业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形成。《保障残疾人住房工作计划》、《兰州市残疾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子女就学补助办法》、《兰州市残疾人托养服务补贴实施方案》、《兰州市残疾人(7-18岁)康复训练项目实施办法》等配套文件陆续出台,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各项配套措施日益完善。

残疾人事业融合发展有了更加可靠的体制保障。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联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残疾人工作体制优势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普遍把残疾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指标考核内容,逐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健全监督落实机制。残疾人扶贫、就业、康复等重点民生工作列为政府兴办实事项目,市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兰州市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新建项目”,并将该项目建设写入《2018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各级财政逐年加大残疾人事业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了稳定增长的资金保障机制,近5年投入各类助残资金1.5亿 ,实现大幅增加,为市、区县托养中心和康复中心建设、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特困残疾人生活补贴、贫困老年残疾人生活补贴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市政府残工委将重点残疾人工作任务分解下达各成员单位,不断明确、强化部门职责。市政府残工委工作会议定期召开,总结、研究、部署全市残疾人重点工作,残疾人事业进一步与卫生、民政、人社、文化、教育、体育、司法、建设、社区等事业领域融合发展。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残疾人扶贫纳入扶贫工作全局,将4800名残疾人纳入建档贫困户,各级各部门先后实施了“结对帮扶”、“就业扶助”、“特困救助”、“危房改造”、“助学支教”、“助行、助听、助视、就医、法律”助残等10类26个项目,使3万名贫困残疾人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残疾人事业创新发展有了更加稳固的前沿阵地。以市残疾人托养就业康复中心建设为事业发展牵引,巩固推进市残疾人就业中心、语训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各中心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扎实推进残疾人托养、康复、医疗、培训、聋儿康复训练、求职登记、劳动力评估、职业介绍、就业咨询、日间照料、心理疏导等各项工作。培育引导医疗卫生、民营机构为全市残疾人提供各类医疗、托养、就业等方面的服务,重点在组织培育、项目管理、资源对接、人才培养、内外联动等五个方面实现发展突破。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残疾人艺术人才培训基地、残疾人体育人才培训基地、温馨家园、康复站、扶贫基地和各类助残社会组织的发展,成为兰州民生进步的展示窗口、残疾人事业创新发展的实验基地和残疾人享有精细化服务的重要载体。

二、加强保障,全面服务,残疾人幸福感明显增强

残疾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保证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生活补助等优惠政策的全覆盖,构建稳定可靠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网。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重度残疾人护理、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和机构托养服务补贴制度,16184人定期享受生活补助,10910人每月享受护理补贴,6400名残疾老人按月领取老年残疾补贴,累计投入资金830万元,实现分类分层次福利保障。完善残疾人因病因灾临时救助机制,为837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给予临时性生活救助60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五年来累计走访慰问残疾人4.1万人次,送慰问金(品)2050万元。下力气解决残疾人托养难题,将残疾人纳入困境家庭服务对象,为享受低保待遇的一户多残、老残一体、重度残疾开展居家服务,为生活困难的精神、智力残疾人提供免费救治和托养。

残疾人发展条件全面改善。制定并组织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2.5万人次残疾人享受系列化康复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71%,辅助器具适配率达到95.48%。建成随班就读点54个,特教班6个,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89.2%。投入540万元助学资金,对2130名残疾学生及困难残疾人子女进行助学资助,协调做好130名残疾人学生参加高考,为特殊残疾考生设立特殊考场,残疾考生被大学、大专院校录取98人。建立残疾人培训基地3个,举办网商、特色种养殖、修理等实用技术培训、农村残疾人劳动力专业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等各类残疾人培训班67期,不断提高残疾人的生产生活能力。各级政府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非公益性岗位、资金扶持、小额贷款贴息、优先租赁场所等措施实施残疾人就业援助,落实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帮助6436名残疾人就业(其中按比例就业1178人,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398人次,个体从业980人,农村就业1270人,公益性岗位及其它就业2600人)。引导、支持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新建扶贫基地18个,辐射带动134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扶持盲人按摩服务机构18个,为12家盲人按摩机构进行了星级挂牌,解决盲人就业190 人,盲人按摩培训340 人次。残疾人选手在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和全省第七届、第八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残疾人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扎实开展残疾人专项调查和动态更新大数据建设,从2017年开始,各级残联将1131个村(社区)的65915残疾人信息录入智能化服务管理平台,并实现动态管理,全面掌握持证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扶助残疾人的长效机制更加完善,残疾人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各项权利保障政策更加完善,设施无障碍和信息交流无障碍环境明显改善。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作用发挥显着,新建8个街道“阳光之家”,10个社区日间照料站,2221个居家服务点,12家示范性社区(村)康复站,服务残疾人能力不断提升,覆盖全市5万余名残疾人。以充分满足残疾人需求为出发点,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辅具服务、居家托养服务、残疾儿童康复特教、法律及心理援助、图书阅览、日间照料等个性化服务。

三、融入社会,共享发展,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氛围逐步形成    

残疾人社会参与更加广泛。市委、市政府格外关怀,将社会助残活动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内容,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融合发展理念得到广泛传播。以创建“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市”为抓手,重点打造一批示范点,开展经常性、常态化和便捷式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兰州市“特奥运动会”“关爱自闭症儿童”“残疾人文化周”系列活动,残疾人征文、朗诵、书画、摄影活动丰富多彩,为10万名城乡残疾人提供群众性体育和文化服务,基层文艺精品节目、交流汇演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享受精彩生活。先后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创建“残疾人文化进社区”示范点40个,建立残疾人艺术培养基地6个,发放《兰州市残疾人素质教育读本》2万余册,6名残疾人演员入选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代表国家赴40多个国家参加演出。开办绘画、舞蹈、书法培训班50余期,培训残疾人3万多名。推荐500多幅残疾人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参加了全省、全国各类比赛,获得各类奖项66个。五年来,市残疾人体育人才库不断充实提高,选拔培养了100多名优异运动员,为省上选送了2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和冬奥会集训,并代表国家队参加各类比赛。在全国举办的残疾人运动会上,我市残疾人运动员共获得金牌14枚、7枚银牌、9枚铜牌,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在世界重大残疾人运动竞技场上,也有兰州残疾人运动员的身影,代表中国参赛的兰州籍残疾人运动员共获得金牌23枚、银牌15枚、铜牌3枚,红古区残疾人运动员连浩代表国家队在残奥会等国际重大赛事中多次荣获金牌,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广大残疾人朋友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不断发挥主人翁作用,残疾人傅连鸿受到习总书记的接见和鼓励,并在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开幕式上发言,受到汪洋主席的肯定。残疾学生刘大铭完成了长篇个人自传《命运之上》,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发行。刘大铭、刘文新等5名残疾人分别被推荐为全国和全省残疾人自强模范。他们为残疾人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坚强地为实现人生梦想树立了榜样,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

扶残助残环境进一步优化。居住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等公共场所无障碍改造稳步推进,无障碍家庭改造深入到更多的残疾人家庭,累计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040户。志愿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文化助残等公益活动踊跃开展,成立助残志愿服务中心,建立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志愿助残联络站(点),注册登记人数达到7万人,建成了稳定的志愿者助残队伍。开通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出台了《关于促进助残社会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政府购买助残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加大对社会助残组织的扶持力度;组织发动100余支助残团队为孤残群体开展了“关爱自闭症”、“牵着蜗牛去散步”、“心之言,手之语”高校手语大赛等公益活动200余场次上万人次的志愿服务,受众群体达3万余人,社会助残扶残氛围日益浓厚。

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加大残疾人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全市持证残疾人73686人,通过办证、用证进而保障自身权益的意识大幅提升。多途径、多形式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的社会知晓率,增强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制观念。加强残联系统工作人员、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和残疾人维权工作者开展系统的法制教育培训,不断强化依法行政意识。通过组织人大执法检查、政府专项督查、政协工作视察、残工委定期检查等有效机制,各项残疾人优惠扶助政策有效落实,切实维护了残疾人的基本权益。建成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10个,为586名残疾人提供了法律咨询、法律救助和法律援助等服务。为149名残疾人专用机动车驾驶员办理了尾号限行免于处罚的相关手续,为1万名已就业残疾人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全市累计办理残疾人来电1000余个、来信130余件、来访1500余人(次),办结率达98%,维护了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

宣传交流广泛深入。将残疾人事业宣传纳入同级党委宣传工作规划,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领域,创新宣传方式,增强宣传实效。利用“助残日”、“爱耳日”、“聋人节”等大型节会,广泛宣传现代文明社会新残疾人观,“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残疾人事业2754篇(次),举办残疾人事业展5次;兰州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出《爱心相伴》、手语新闻等节目240期;推荐143篇优秀作品参加全省残疾人事业好新闻评选活动和全国、全省广播电台残疾人专题节目展播,获奖30余篇。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对我市残疾人工作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

四、完善机制,创新方式,残疾人多元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加大残疾人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创新力度,提升为残疾人服务质量水平和数量。对已建的托养、康复中心和就业等基地,不断加大服务供给,使其效益最大化。出台《关于促进助残社会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残疾人公共服务社会化、促进助残社会组织规范发展,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对特教中心、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盲人按摩示范机构等各类助残社会组织进行了资金扶持。根据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反馈数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满足广大残疾人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投入150万元连续3年为1万名已就业年龄段内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为5千名肢体残疾人适配了轮椅。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争取国际项目,斯达克“世界从此欢声笑语”中国(甘肃)项目落户兰州,筛查听力患者6900名,取样2909名,适配2847名,免费验配了助听器5580台,总价值3895万元。

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启残疾人工作新常态。将“互联网+”理念融入到为残疾人康复、辅具、就业、托养等残疾人综合服务领域,对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及时做到动态更新,通过“数据”分析应用,打通政府与残疾人、志愿者、助残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无障碍传递,为残疾人开展更精准、更有效的服务。扶持创立城关区残疾人网络创业服务平台,为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性就业拓展更大空间,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技能和职业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创业能力。对360名重度残疾人进行“电商”技能培训、网店注册、协调进发货渠道,实现网上就业。

打造服务品牌,开创残疾人事业发展新格局。创建兰州品牌,成功举办了五届“残疾人相亲联谊会”、四届“残疾人歌手电视大奖赛”、两届“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者书画摄影工艺美术作品展”,有效丰富了广大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高校青年志愿助残阳光行动”、“法律志愿助残阳光行动”、“社会组织参与志愿助残服务活动”等志愿助残品牌活动,广泛开展了为贫困残疾人送温暖、送医药、送文化、送技术、送致富信息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残疾人工作社会化工作格局。

五、思想引领,加强组织,残疾人事业发展得到可靠保障

一是发挥各级党的核心作用,引领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求残联组织发挥优良传统,切实履行职责,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为残疾人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五年来,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以“四个意识”为标尺、以党章党规党纪为遵循,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根本要求,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坚定信念、锤炼党性、改进工作,努力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成效引领残疾人事业发展,团结带领残疾人继续开创工作新局面。

二是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按照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强化残联自身建设,把真实掌握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现实需求作为残联的“看家本领”,建立健全相关信息的动态更新长效机制,为制定法规政策、做好精准服务提供基本依据。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市、区县、街乡、社区(村)四级组织工作网络建设完备,运行高效。举办残联系统残疾人工作者培训班10期,培训残疾人工作者1.5万人次,组织各级专门协会负责人参加网上培训500人次,残疾人专职委员在线培训3700人,各协会围绕残疾人事业发展大局开展各类别残疾人节庆及相关大型活动,“代表、服务、维权”职能不断强化,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打造了一支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残疾人专职工作者队伍。

三是努力提升社会组织服务水平。发挥残联“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大力扶持助残社会组织,帮助12家机构提升服务水平,与20余家机构广泛合作,打造和推广示范项目,培育引领助残服务业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五年来,广大残疾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更加坚强地为实现自身的梦想和共同的中国梦而努力。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上就业创业之路,涌现一大批残疾人自强模范,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诠释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同时我们也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许多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我市各项工作都跨入全省前列,残疾人就业、文体、托养、康复和社区建设等6个方面的工作西部领先,市残联分别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残联评为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特奥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获评全省残疾人事业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蝉联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和残疾人艺术汇演第一名。2015年,中国残联确定我市为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示范市,城关区张掖路等10个社区先后被中国残联、甘肃省残联授予特奥工作示范社区称号。这些荣誉和成绩的取得,归功于省残联的关心指导,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各委办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更要归功于全市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拼搏奋斗和创造奉献。在此,我代表兰州市残联第六届主席团和全市残疾人及其亲友,向关心、支持和帮助残疾人事业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全市残疾人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有深刻的体会:

一是发展残疾人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党的领导、政府主导是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残疾人事业更加充分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市委、市政府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将残疾人工作纳入民生工程,各区县、各委办局把推进残疾人事业当作份内的责任,各项建设事业均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动员起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

二是发展残疾人事业,必须坚持以残疾人为中心。永远把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解决残疾人特殊需要、满足残疾人特殊需求放在首位,把残疾人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残疾人最关心的事做起,从让残疾人满意的事做起,充分尊重残疾人的主体地位、价值尊严和首创精神,调动发挥残疾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逐步满足残疾人接受教育、创业就业、文化滋润、社会参与、潜能发挥等发展性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三是发展残疾人事业,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开拓创新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线,引领全局、覆盖全面、贯穿始终。在工作实践中,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办法,落实了许多备受欢迎的项目,布局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想、大胆试、大胆干,在不断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创新中开拓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局面。

四是发展残疾人事业,必须坚持服务基层,打造品牌。多年来,我们坚持服务基层的发展理念,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注重提高基层一线服务残疾人的能力,着力打通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其中,展示才华,成为提升残疾人素质的重要平台和品牌,引领残疾人事业向更高更好水平发展。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现实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与残疾人类别化、个性化、多层次的需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与社会就业岗位提供还不匹配;重度残疾人托养等困难问题,使残疾人工作任务量、复杂性显着提升;政府部门分工合作、联动推进、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仍待进一步完善。这些差距和挑战,我们要深入分析研究,找准问题症结,逐一着手解决。 

 

今后五年的工作建议

 

党的十九大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明确要求,为未来五年残疾人工作提供了思想武器、基本遵循和强大动力。

今后五年残疾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兰州发展战略定位,按照兰州“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残疾人,促进残疾人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融合发展持续推进,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今后五年残疾人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事业与兰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广大残疾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康复全覆盖、出行无障碍,积极参与和融入社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与全市人民共创共享小康社会。

 

重点是实现“五个率先”:

 

——率先实现全方位精准服务。以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成果为主要依据,通过全方位精准服务,全面坚持需求导向,突出以人为本,创新服务形式,切实让广大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率先实现标准化康复服务。以促进残疾人健康为目标,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残疾人康复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康复服务体系、多层次康复保障制度,普遍满足各类残疾人全生命周期基本康复服务需求。

——率先实现残疾人更高质量的就业脱贫。统筹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相关就业政策,推进社会保障和就业政策合理衔接,发挥政策综合效应,为残疾人融合就业提供全方位精细化支持,最大限度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 

——率先建成功能完备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服务供给更加优化,残疾人类别化、个性化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制定实施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教育、就业服务、托养、盲人医疗按摩等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规范、服务质量评价等标准,加强绩效考评,提高服务制度化、均等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建立残疾人服务品牌。

——率先实现残疾人深度立体社会融合。残疾人平等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显着成效,残疾人自身能力素质明显提升,全面展示,主动发声,彰显实力,参与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显着增强。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要在总结、巩固、拓展、提升过去五年工作成效的基础上,采取精准化服务、标准化康复、立体化推进、体系化管理、深度化融合五个发展举措,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呈现新气象、新面貌,开启残疾人事业新征程。

一、精准化服务,实现更加全面的基本保障

精准评估,强化因人施策。坚持精准识别,加快残疾人大数据建设,强化主动发现,实施需求评估,围绕残疾人个性化服务需求组织开展政策评估、专业评估和综合性评估,确定对残疾人的帮扶内容和帮扶方式,逐步实现帮扶需求和服务供给的动态更新。

精准保障,稳步提升兜底保障水平。提高残疾人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水平,缓解生活困难和因病致贫残疾人的医疗费用负担,实现病有所医。完善缴费补贴政策,帮助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落实重残人家庭优先配置保障性住房政策,实现残疾人住有所居。

精准助学,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进一步确立特殊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全面建设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鼓励社会机构提供学前特殊教育服务,针对不能到校的不同残疾类型的残疾儿童少年制定个性化送教上门方案,提供更高水平的送教上门服务。积极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学生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普通中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接受符合入学条件的残疾学生,在招生考试、专业学习、就业等方面加强对残疾学生的支持保障服务。打造残疾人高等教育无障碍通道。支持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网络学校招收残疾学生。

精准托养,加快发展残疾人养护照料服务。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政策,加快市、区(县)托养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实现与儿童、老年人护理照料服务体系的衔接和资源共享。推进托养服务社会化,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满足残疾人多样化的托养需求。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强化规范管理,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精准维权,增强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治氛围。制定兰州市残疾人“七五”法治宣传教育规划,将残疾人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作为全市“七五”普法重要任务,提高残疾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和维权能力。依法开展残疾人工作,推进政府部门带头落实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推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履行扶残助残的法定义务。配合各级人大、政协开展执法检查和调研工作。严厉打击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奔小康的良好法治环境。

精准家庭无障碍改造,满足残疾人居家生活个性化需求。运用信息化手段,为残疾人提供满足基本需要和个性化、便利化的居家无障碍改造服务,每年为300户以上的贫困残疾人提供改造服务。

二、标准化康复,更好满足残疾人健康需求

强化残疾预防。贯彻落实《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认真落实好在残疾信息收集与共享、残疾儿童早期干预、社区康复与家庭康复、康复服务监督、保障制度建设等措施。利用“残疾预防日”等宣传节点,针对遗传、疾病、环境、意外伤害等主要致残因素,广泛开展残疾预防宣传教育活动。建立社会化的残疾预防和控制工作体系,做好新生儿、孕妇、低龄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残疾预防工作。

实现康复保障政策全人群、全年龄覆盖。加强对贫困残疾人医疗救助,推动逐步扩大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实施残疾人基本康复和辅助器具服务补贴制度,因地制宜组织开展生活自理和社会功能康复训练项目,为残疾人提供适宜的非医疗康复服务。对残疾儿童少年、在校残疾学生、重度残疾人和困难残疾人给予重点康复保障。

推进康复服务网络横到边、纵到底发展。完善市级综合医院康复学科设置,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康复功能。加强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和辅具服务工作。培育和加强社会助残机构,提升服务残疾人的水平和能力,打造残疾人康复的立体服务平台。

实施残疾人健康档案建设项目和儿童残疾筛查项目。依托各级专门康复机构,开展残疾人健康体检和残疾评估,精准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逐年建立残疾人健康档案数据库,使残疾人档案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开展0—6岁儿童残疾筛查,建立儿童残疾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救助网络,推进儿童残疾筛查、诊断和康复转介制度的建立,实现儿童残疾早期筛查、治疗和康复训练,预防和减少残疾的发生,减轻残疾的严重程度,帮助残疾儿童提高重建生活自理、学习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能力。

实施康复服务工作精准化、个性化管理。整合康复服务资源,理顺康复工作机制,制定类别化康复服务工作标准,完善康复服务转介机制,促进个性化康复服务供给能力。加强康复服务工作统筹协调,发挥公共服务资源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有能力守信誉的康复机构为残疾人提供社区和家庭康复服务。全面推广“互联网+康复”智能化工作模式,提升康复工作精准化管理水平。

三、立体化推进,实现残疾人更加稳固的就业增收

依法推进按比例就业和稳定发展集中就业。为残疾人打通就业渠道,逐年提升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研究制定各类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公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情况公示、各级党政机关残疾人公务员实名统计,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要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到2020年,各级政府残工委主要成员单位至少安置1名残疾人。未达到残疾人就业比例的单位,要优先录用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资格认定管理办法。扩大各类医疗机构安置符合条件的盲人按摩人员就业规模,搭建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产品和服务展销平台。

加快发展残疾人支持性就业和辅助性就业。建设市级残疾人庇护工场和技能培训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实训、职业重建和就业辅导,为辅助性就业残疾人提供工资性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促进更多残疾人实现融合就业。

大力支持残疾人多种形式就业增收。完善对残疾人自主创业、个体就业、居家就业和灵活就业的支持政策,鼓励“众创、众扶、众筹”,实现社会服务资源与创业创新项目有效对接,拓宽残疾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渠道。探索“互联网+”居家创业就业新模式,通过培训和补贴的方式,帮助残疾人利用网络实现创业就业。依托富民产业政策,结合“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培育,扶持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或家庭成员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增产增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涉农公司等为培育对象,做强做优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发掘并支持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振兴传统工艺、家庭手工业等技艺的残疾人,带动更多残疾人开展规模化经营。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落实公益性岗位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规定。

强化残疾人就业服务。加快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正规化建设,开展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终身技能培训制度,为求职和新入职残疾人免费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为在岗残疾人提供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跟踪指导,为有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意愿的残疾人提供实用技能和创业培训、就业创业服务。

四、体系化管理,提供更加优化的服务供给

夯实组织建设根基。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委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的决策部署,优化职能、提升能力、健全机制、改进作风、增强活力,进一步增强残疾人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发挥市政府残工委统筹协调作用,推动残疾人事业重点工作落实和重大问题研究。进一步完善各专门协会工作制度,抓好人员培训和管理,搞好服务对接、工作联动、力量整合,使专门协会真正成为本类残疾人的权益维护者。

建立残疾人服务管理新模式。全面深化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实现残疾人工作网络化、实时动态管理和残疾人服务精准对接,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贴心服务。进一步扩大残疾人公共服务事项下沉基层范围,为残疾人提供精准服务,创新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管理模式。

加大政府购买助残服务力度。坚持“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原则,进一步推进定向购买助残服务、申请购买助残服务、助残公益微创投工作,探索社会化助残新模式,强化统筹指导,逐步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全市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助残制度,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残联组织和社会力量充分发挥作用、残疾人公共服务资源高效配置的服务体系和供给体系,显着提高残疾人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市、区县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项目,加强残疾人就业、听力语言、盲人医疗按摩等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以社区为基础的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要加强残疾人权益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残疾人社会工作和残疾人家庭支持服务。研究制定残疾人服务机构用地、价格、金融、技术、人才、管理等优惠扶持政策。加强残疾人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开展资质等级评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

五、深度化融合,倡导更加多元的社会帮扶 

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努力打破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每一道障碍,逐步实现残疾人出行无障碍、生活无障碍、教育无障碍、康复无障碍,打造无障碍文化先行市。将无障碍的理念不仅体现在交通道路、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公共交通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中,融合融入进公共服务、金融、旅游、食品药品等各类服务业中,不断增大科技含量,提供语音、文字、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增进残疾人乐享无障碍生活的便利。

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以基层社区为基础,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平台,以残疾人业务工作为载体,坚持活跃基层、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全民阅读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残疾人提供适合的服务内容和活动项目。加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扶持各级各类特殊艺术团体建设和创作演出,建立市、区县残疾人特殊艺术培养基地,建立健全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库,满足各类特殊艺术人才的成长成才需要。

广泛开展志愿助残服务。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运用社会化工作方式,探索与高校、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等合作,倡导在单位内部、城乡社区开展群众性扶残助残活动。组织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项目,广泛开展“手拉手红领巾助残”“志愿助残阳光行动”“邻里守望”等群众性助残活动,为残疾人提供脱贫解困、生活照料、支教助学、社区导医、文化体育、出行帮助等服务。支持助残志愿服务组织与残疾人、残疾人家庭和残疾人服务机构开展长期结对服务,推动志愿助残服务的项目化运作和制度化管理,提升专业化水平。

各位代表,做好残疾人工作,事关残疾人及其家庭的民生福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大局,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残联的指导下,发挥省会优势,主动担当,奋发进取,扎实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新部署新要求,推动残疾人事业在新起点上加快发展,在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征程上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为共创幸福美好新生活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