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邠州建学记》释译导读
李永军
【原文】
邠州建学记〔1〕
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人曷尝而乏哉?天地灵粹,赋予万物,非昔醇而今漓〔2〕。吾观物有秀于类者,曾不减于古,岂人之秀而贤者独下于古欤?诚教有所未格〔3〕,器有所未就而然也!庠序〔4〕可不兴乎?庠序者,俊乂〔5〕所由出焉。三王有天下各数百年,并用此道以长养人材〔6〕。材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斯明著之效矣。
庆历甲申〔7〕岁,予参贰国政〔8〕,亲奉圣谟〔9〕,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岁贡群士,一由此出。明年春,予得请为邠城守。署事〔10〕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材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因议改卜于府之东南隅。地为高明,遂以建学,并其庙迁焉。以兵马监押刘保、节度推官杨承用共掌其役事,博士朝夕视之。明年夏,厥功〔11〕告毕。
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谈经于堂,藏书于库,长廊四回,室从而周,总一百四十楹。广厦高轩,处之显明〔12〕。士人洋洋,其来如归。且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13〕,以树其德业哉?”
余既改南阳郡,博士移书请为之记。予尝观《易》之大《象》,在《小畜》〔14〕曰:“君子以懿文德〔15〕。”谓其道未通,则畜于文德,俟时而行矣。在兑曰:“君子以朋友讲习。”谓相说〔16〕之道,必利乎正,莫大于讲习也。诸生其能知吾君建学,圣人大易之旨,则庶几〔17〕乎。故书之。
【注释】
﹝1﹞此文选自《范仲淹全集》卷第八。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范仲淹以资政殿学士兼陕西四路沿边安抚使的身份赴邠州担任知州。上任三天视察庙学后,做出改建庙学的决策。庙学建成时,范仲淹调任河南邓州。本文当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
﹝2﹞醇,酒味浓厚;漓:浇薄,不醇厚。
﹝3﹞格,通“佫”。至,来。这里引申为“达到”。
﹝4﹞庠序:古代的乡学,后泛指学校。
﹝5﹞俊乂:才能出众的人。《后汉书·隗器传》:“今俊乂并会,羽翮并肩。”
﹝6﹞人材:也即“人才”。
﹝7﹞庆历甲申:公元1044年,即北宋仁宗庆历四年。
﹝8﹞贰国政:指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参与处理朝廷事务。
﹝9﹞圣谟:皇帝的旨意。谟,《尚书》文体名,记载的是有关君臣谋议政事的内容。
﹝10﹞署事:到衙门上任。
﹝11﹞厥功:指建学工程。厥,那。
﹝12﹞显明:地势高光线明。
﹝13﹞服膺:指牢握不舍,铭刻于心。
﹝14﹞小畜:是《周易》中的卦名。
﹝15﹞君子以懿文德:君子因与朋友讲习,以交流知识。
﹝16﹞相说:“说”通“悦”。
认为相互喜欢的(途径)。
﹝17﹞庶几:差不多。
【译文】
国家的忧患没有比缺乏人才更大的了。人才为何会缺乏呢?天地之间的灵光精气分配给万物,并非对昔日厚今日薄,我观察万物有比同类茂盛的,曾经不比古代减少,难道优秀而贤明的人才,却比古代少吗?实在是教化没有达到,人才没有造就而形成的,学校怎么能不兴建呢?学校是优秀人才产生的地方。夏商周三代享有天下,各自几百年,全都采用这种办法来增加培养人才。人才不缺乏天下就会大治,天下大治王室就会安定,这就是明显的效果。
庆历甲申年(公元1044年),我参与决定枢密院、中书二府大政,亲自遵照圣上旨意,下诏书命令天下州县兴建学校,使每年推举的士人全部出自州县学堂。第二年(公元1045年)春天,我请求担任邠州知州。处理公事第三天拜谒了孔夫子庙,邠州通判负责祭祀的博士王稷告诉我说:“奉圣旨兴建学堂,才俊从诸位士子中产生,已经齐备了,如今孔夫子庙太狭小,读书人无安身之处”。于是商议改动(庙址),选择在州府的东南角,地势高光线明的地方用来建学堂,连同夫子庙一块迁移到这儿。任用兵马监押刘保、节度推官杨承用,共同掌管这项工程,王博士早晚视察工程。第二年夏天,该工程宣告完毕。
增大庙的尺度,这是推重师礼;扩大学宫,这是优待生员。在大堂谈论经书,在书库珍藏书籍。长廊迂回曲折,环绕学舍四周,总计一百四十个柱子。宽广的厦房高高的窗户,置身其中感觉光线明亮。众位学子高高兴兴来到如同回到家中,都说:“我们这些人居住在后稷、公刘创业的地方,沐浴唐尧、虞舜、夏商周三王的醇厚风俗,岂不是我圣君的赐福,我文道的盛大节日吗?怎么敢不铭刻于心不忘,来树立其厚德大业啊!”
我改任南阳郡后,王博士捎来书信,请我为邠州建学作篇记述文章。我曾经看《易经》的大象,《小畜》卦上说:“君子应当蓄养和完善自己的美德。”认为世道不通达,就积聚文德,等待时机而行事。《兑》卦上说:“君子在朋友之间讲习学问,交流知识。”认为相互喜欢的途径,一定有利于正道,没有大于讲习经书。诸位生员岂能懂得我朝国君兴建学堂与圣人在《易经》中的主旨差不多啊!所以,记下这件事。
【作品讲解】
此文是庆历六年范仲淹应邠州博士王稷之约,为邠州建学写的一篇记述性文章。作者在本篇中借记为论,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胸襟。
全文共有四段。第一段阐明了建校兴学、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从对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高度,作者先是提出国家最大的忧患在于缺乏人才的论断,进而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教育(教化)没有达到,自然而然的引出建学的重要作用。第二段简述自己邠州建学的时代背景和建学过程。先从“庆历新政”亲自参与州县建学起笔,简要记述了邠州建学的缘起、决策、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键人物,表达了作者兴学育才的政治理想。第三段记述改建一新的邠州庙学的规模布局及邠州士人的喜悦心情。第四段交代做记的缘起,并勉励读书人积蓄文德以利大道。
文章以人才引出兴学,以庆历兴学引出邠州建学,最后以作者改任南阳为邠州建学做记收笔,结构完整,行文严谨。首段设问反问句式承上启下,使问题分析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文脉通畅。二三两段记述事件仅三百余字,简洁明快,刻画人物,惜墨如金。寥寥数语就突出王稷博士对建学一事的急切和邠州士人在新建学堂学习的莫大喜悦之情。